使用说明:点击“全屏”可放大地图窗口;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;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;地图左上角“+”可放大“-”可缩小;“上下左右箭头”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;点击“三维图/二维图/卫星图”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、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。
襄城概况
襄城县,春秋时期称“氾邑”、“氾城”;公元前540年,东周春秋时期楚灵王在氾之西北筑新城,东周帝王周襄王避难曾居氾,故名“襄城”。秦统一六国后,设襄城县,属颍川郡;自唐贞观元年(627年)改属许州,后历代相沿;1949年7月隶属许昌行政区,1986年改属平顶山市,1997年8月,经国务院批准又划归许昌市管辖。
襄城县旅游资源丰富。俗语所言“大水冲了龙王庙,一家人不识一家人”,说的就是姜庄乡庙坡村东头儿的龙王庙(此地有四个巨石镇庙)。境内古迹名胜遍布,《史记》里“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”的记载在今天首山脚下乾明寺内确有印记,可为稽考;奇秀幽古的紫云山风景区辖“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”,且因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设立的紫云书院而更加地称名于世;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“中州第一禅林”乾明寺规模庞大,巍巍壮观;声名远播的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,香客如潮,商贾云集;“内城外廓”风格的古城建筑内矗立着两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墙和瓮城建筑,倘若身临其境,则使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;呈带状分布的汝河游览区风景秀丽,如入画中。如今,襄城旅游业已初步形成了“一山、一水、一庙、一寺、一古城”的五大景区格局,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。
襄城境内,北汝河、颍河等16条河流纵横交错,贯穿全境,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,煤、石油等矿藏储量大而品质高。气候温和,土地肥沃,盛产粮、烟、蔬菜、瓜果,种类繁多,尤以烟叶种植历史久远,闻名全国,有“金襄”之称。毛泽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视察,赞誉、勉励有加,“烟叶王国”之美名誉满神州。
襄城县区位、交通优势明显。自古扼南北道路要冲,通东西舟楫之便,素有“九省通衢”之称。南距煤城平项山20公里,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,东距内陆特区城市漯河45公里,境内铁路纵横交错,四通发达。漯宝、平禹铁路贯穿境内,东接京广,北通陇海,西连焦枝。G311线、S329线、豫20线、S103线等国道、省道呈米字形交汇县城,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全县乡、村公路全部开通,交通便利,信息通达,投资8.2亿元的首山一矿、投资5.6亿元的襄城火电厂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,全县出现了热气腾腾发展经济的大好局面,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。
而今,襄城县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步伐在不断加大,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,区位交通的明显优势,独特优惠的投资环境,使襄城这块热土正焕发出空前的活力。在这片充满希望,蕴育商机的土地上,热情好客的襄城人正敞开胸怀,广纳中外有识之士,共图大计,共谋大业,同创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。
邮编:461700 代码:411025 区号:0374 拼音:Xiangcheng Xian
襄城历史
襄城县历史悠久,早在新石器时代,已有先民在此狩猎农耕,襄城周朝春秋时名“汜”,郑地。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居于汜,公元前540年,襄城属楚,楚灵王在汜之西北隅筑新城,因周襄王曾居此,故名“襄城”。
“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”门额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题写。毛泽东主席全身铜像高5.8米,大理石基座上镌刻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题写的“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纪念像”。展厅以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视察情景为中心,展现了襄城烟草生产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对全国烟草生产的贡献。后院由百块古今名人书画石刻组 成的环形碑廊,与展厅、古亭、两厢配房相互辉映,呈现出清幽、典雅、肃穆的氛围。
六、龙王庙
龙王庙位于姜庄乡庙坡村,历史悠久。气势恢宏。
七、文庙
位于县城老城区偏西北(原城关一小),座北朝南,为河南省1963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该庙为纪念教育家孔子和弘扬儒学而建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(628年),金初战乱遭毁,元至大、至治年间曾两次修葺,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重建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改、扩建。扩建后规模宏大,形成南北长192米,东西宽118米,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。主体分前、中、后三部分,前部建有杏坛、聚奎壁(俗称琉璃影壁)、外泮池。外泮池两侧建有“德配天地坊”和“道冠古今坊”两座牌坊。中部建有棂星门、“杏林春色”、“桂苑秋香”两座石坊和内泮池、大成殿等。 后部建有明伦堂、尊经阁、崇圣祠、名宦祠、乡贤祠等。另外,还有许许多多辅助建筑。后又多毁于战火。襄城解放后,仅存一个大院和院内大成殿及部分松柏,学宫门前外泮池及聚奎壁。聚奎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(1585年),高9.9米(含基座),长24.45米,厚1.63米,为挑山式、琉璃瓦建筑。基座由首山红石砌成,长26.1米,厚2.35米。壁面由三组彩砖浮雕组成,中间主体画面为“四龙戏二珠”,东侧为“麒麟望月”,西侧为“双凤朝阳”,下饰云雷纹、花草纹浮雕。该壁为中华古建筑的艺术珍品。大成殿为清代重修,五间宽17.8米,进深12.45米,为九脊八坡歇山式琉璃瓦建筑,开建在长19.6米、宽15.4米、高1.5米的砖石台基上,历经风雨基本完好。襄城文庙为全国十大文庙之一。1988~2000年,县委县政府及襄城人民对文庙建筑进行了很好的保护,并一直是莘莘学子敬仰和获取知识的殿堂。其中,1998年投资8万元,对文庙及奎壁进行了整修,并新修了保护墙,铺设了地面砖。
同名襄城县
北魏置。县城故址在今河南唐河县城关。属南襄州西淮郡。隋废。